主页 > 最新版官网imtoken钱包下载 > 金融诈骗新套路多,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金融诈骗新套路多,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网上买理财、直播选基金、朋友圈投资保险……随着移动支付深入消费场景,极大激发了人们的理财意识,新的理财方式财富已经出现。事实上,新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得以利用。

2019年的“3.15”曝光了“714高射炮”、套路贷款等黑幕。过去一年,一些骗子“换汤不换药”,继续以“高低息”等噱头“套路”消费者,而一些骗子则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新花样:不仅冒充正规金融平台炮制“李鬼”APP,并伪装成“好心人”,号称能“秒变烂收费,秒变现金”……不少网友感叹,“我走过的最长的路是骗子的伎俩。”

金融消费者如何快速识别这些新骗局?当不幸“中招”时,如何“撕掉”骗子,避免进一步的财产损失?对此,人民财经通过大数据和真实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金融服务业已成为“重灾区”,其中信用欺诈是最常见的投诉

人在家,骗子从天而降?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便捷,这也导致了金融诈骗案件的高发。此类案件不仅形式多、手法多,而且犯罪手法也在不断更新。

根据百度发布的《2020百度315搜索大数据报告》,在过去一年搜索相关投诉最多的八个行业中,网络购物和金融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灾区”。 .

新型金融诈骗套路多 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近年来,多次受到关注的“砍头套息贷款”及相关“暴力催收”现象仍是消费者关注的热门投诉问题。 8.3%;其次是投资和理财欺诈,占 25.5%。两者加起来,占比超过90%。此外,造假和诈骗的比例分别为3.7%和2.4%。

新型金融诈骗套路多 骗子也爱“角色扮演”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被骗的比例远高于女性,贷款需求更大,占比67.9%;从各年龄段的受骗情况来看,25-40岁人群占比近60%,40-55岁人群损失最大,人均被骗金额超过1万元。

“李鬼”APP打造“帝王新装”

1994年出生的浙江人小吴告诉记者,他最近在网上贷款几乎损失了近万元。

小舞说有人打电话问他是否需要贷款。得到肯定答复后,他加了微信,让他下载一个叫“人人贷”的贷款应用。之后,一系列莫名其妙的请求接踵而至。

“我填完信息后显示有贷款10000,但是升级VIP提现需要898元,我要先交3000元押金,换卡号才行可以提现。但是我交了3000元后,他们说我的资金被冻结了,让我交5000元解冻。”小舞回忆,到了这个阶段,他才开始意识到不对劲。继续付费,对方发现他被识破后,删除了小乌拉黑。

根据投诉平台腾讯110,小吴遇到的是骗子炮制的“李鬼”APP。

记者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目前,多家正规金融平台均表示“成功”。京东数科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网上出现了一些使用京东金融产品LOGO的贷款APP。分析后发现都是骗子伪装的“皇帝新装”。

简单来说,诈骗者利用官方金融平台LOGO开发和销售假冒APP。一旦客户通过APP登记贷款需求,就会出现虚假客服,收取手续费和额外费用。 ,或者需要开通VIP权限等原因骗取客户钱财。

“这和以前线下开假银行分行没什么区别。”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介绍,“李鬼”APP的出现,其实是一线的做法。类似的欺诈行为已经转移到网上,但不同的是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客户群更大,影响更差。

曾刚建议消费者不要随意在网络上下载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而应同时选择在官网或正规应用商店渠道下载标有官方或正版的应用程序。请注意查看APP的应用开发信息,判断是否为官方APP。

装“好心人”搬贷款

“有网贷记录会影响个人信用!”“你的账户异常加密圈诈骗,需要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突然听到“好心人”的这些提醒,大部分人都可以'只能恐慌。

最近,一种新型骗局频频发生。骗子先用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信息,再以上述言论联系消费者,谎称自己的资金或账户遇到“大麻烦”,而自己作为“好心人”或正规客服,可立即帮他们解决。

据了解,骗子在获得消费者信任后,会以取消原有网贷记录为幌子,诱骗消费者在新网贷平台上贷款,然后再使用新借的贷款。贷款被转移到由骗子控制的指定“帐号”。当消费者恍然大悟时,骗子已经在脚底抹了油,消失了。

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萨认为,当网络借贷平台逐渐走向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时加密圈诈骗,普通老百姓相对关注征信、征信等一系列问题。恢复各种在线金融平台。

“这种趋势已经成为骗子利用消费者顾虑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出,新的金融骗局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具有更加多样化和欺骗性的手段。”小萨说。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锐提醒消费者,要珍惜个人信用信息,按时还款,不要轻信异常信用信息或修改负面信用信息等骗局。同时,您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仔细阅读合同文本,尤其是特别条款和免责条款,认清产品风险。

小飒建议金融消费者在接到自称是公职人员的可疑电话时要提高警惕。如有疑问,请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咨询,鉴别真伪。

用“疫情”的概念打造虚拟货币

“快来抢购新发行的‘冠状病毒加密货币’,资金将用于海外建厂做口罩,还将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高收益还在有意义,功德无量!”

“疫情理念+区块链理念+高收益理财保障”。听到上面的话,你有没有被感动?事实上,这是近期的投资理财骗局。

据北京银保监局介绍,近日,针对公众居家防疫的特点以及一般通过互联网或手机获取信息,不法分子利用“区块链”的概念,推广“冠状病毒币”。和其他虚拟货币,声称筹集的资金用于在海外建立口罩和防护服工厂,或研究和生产冠状病毒疫苗,并承诺高额回报骗取受害者的钱。

随着社会金融服务和消费习惯的改变,“零接触”在线金融服务爆发式增长,不仅让普通老百姓享受24/7全天候服务,还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危险与机遇并存,“冠状病毒加密货币”等金融诈骗也层出不穷。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利用流行的概念非法集资,通过虚构投资标的、虚假宣传、高利诱骗等手段骗取投资者。

据腾讯110统计,2019年金融信用诈骗的主要类型中,投资理财诈骗占第二位,达到25.5%。同时,中国警方在线和支付宝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50%的成年人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忽略了收入风险,其中一半是1990年代出生的。

对于越来越多的新型金融诈骗,曾刚表示,监管部门和执法人员要敢于“亮剑”。

“我们必须坚决打击不合格的APP。同时,针对类型复杂的金融欺诈,要大力打击全产业链,形成较好的约束环境,从根源上减少金融欺诈。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

此外,他建议监管机构应提高相关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小吴为化名)